小暑已至,蝉鸣声仿佛从浓密的树叶间挣脱而出,一声接一声,织就了夏日的热烈背景音。阳光也如同烧熔的金水,泼洒在街巷的每一个角落,人们纷纷躲进树影里,脚步匆忙,寻找着片刻的清凉。小暑在七月的日历上郑重落笔,宣告着盛夏的正式登场。
古人曾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”,暖风裹着热浪席卷而来;“二候蟋蟀居宇”,蟋蟀也悄悄离开田野,躲到庭院墙角下避暑;到了“三候鹰始鸷”,老鹰亦因地面气温太高,展翅盘旋于高远的清凉天空。
小暑时节,民间素有“食新”习俗。早稻已经归仓,农人满怀感恩,将新米煮成饭,先敬天地与祖先,再与家人共享这份来自土地的馈赠。此时,一碗新米粥,几碟应时小菜,便是最朴素也最踏实的仪式感。各地更有“伏羊”食俗,徐州“伏羊节”热闹非凡,人们笃信一碗羊汤入腹,能通身发汗,驱散深藏的湿寒之气。
小暑节气里,身体也需顺应天时。
心宜静养。暑气蒸腾,心火易盛,烦躁也随之滋生。古人早有智慧:“避暑有妙法,不在泉石间,宁心无一事,便是清凉山。”不妨在晨昏微凉时寻一片绿荫,或静坐读书,或轻摇蒲扇,让心绪在蝉鸣声里沉淀下来。
食宜清淡。绿豆汤是暑天最朴素也最妥帖的凉伴,那一抹温润的绿意和清甜,徐徐抚慰着被暑热灼伤的脾胃。丝瓜、冬瓜、黄瓜等瓜类,水分充盈,自然清爽,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“解暑君子”。酸梅汤酸甜生津,亦是大暑天里沁人心脾的甘霖。
小
暑
至
SUMMER TIME
动宜舒缓。骄阳似火之时,切勿逞强。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,散步、太极、八段锦皆可,让身体在舒展中微微发汗便恰到好处,所谓“小暑养生,微汗即佳”。
身宜护持。室内空调固然凉爽,但冷热骤然交替,身体极易受寒湿侵袭。尤其颈背、肚腹这些阳气流布的要道,切莫贪凉裸露。一杯温热的姜枣茶,既能温中祛湿,又不会助长暑热,是夏日里贴心的守护。
小暑之后,便是伏天。这暑热虽盛,却也并非全然酷烈,自有其深意——恰是万物生长最酣畅淋漓的时节。我们不妨沉静心境,从容接纳这份由天而赐的炽烈邀请函。
在蝉声鼎沸中,且寻一隅清凉;于热浪翻涌里,亦品一碗烟火。
心静自然凉,这古老的智慧在今日仍不过时。暑气蒸腾时,不妨慢下来,寻回内心的清凉节奏。